2022.01.08 - 2022.05.29 | 毓繡美術館1- 3樓
【藝文講堂】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

時間
地點
費用
適合對象
簡介內容
人造的風景滿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風景從來都不是自然且純粹的,可能過於零碎致使我們無法覺察,或是由我們的視線出發,框出那一個個畫面,夾帶著特殊意涵的景觀。
地點的抽象、時間的隱喻,藝術家各自以冷靜穩定、詭譎荒謬等殊異風格來揭露出那些內鍵的城市記憶,道出城市的過往。
預約01/09參觀,即可免費參加講座,座位數量有限請提早入座。
講座與談人

與談人/陳貺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巴黎第十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學士、碩士、當代藝術史博士,現為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藝評家,並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暨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現亦為法國跨領域研究群組Intru成員。
過去經驗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法國布爾日藝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 de Bourges)交換教授、法國圖爾大學(Université François‐Rabelais de Tours)藝術史學系訪問學者,並曾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米勒、梵谷、畢卡索、米羅、莫內,台北市立美術館高更、莫內,故宮博物院普希金美術館收藏展等國際大展策展/學術顧問。曾策劃「農情楓丹白露-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巴爾札克-他方的觀點」、「時空迴路:臺灣-東南亞當代藝術交流展」、「邱亞才回顧展」、「歷史當代」等展。
評審經歷包括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文化中心等各大館所,以及臺灣畫廊協會審議委員,廣達文教基金會顧問,法國版畫三年展推薦委員,此外亦有國家文藝獎、高雄獎、台新獎、中山青年藝術獎、聯邦新人獎、鴻梅新人獎等國內外各大獎項評審委員。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相關出版與論述散見於各專書、期刊雜誌與展覽專輯。
林彥瑋
1987年生於台灣屏東,2012年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現居住與工作於台灣新竹。展覽經歷涵括澳洲、中國等地。
林彥瑋的作品乍看之下並非風景,但他的主題確實與城市風景息息相關。他經常揹著相機走遍全台灣,目的是遍訪公園、校園、遊樂場或風景區中,那些作為景觀或遊樂設施的動物雕塑。正如他所宣稱,這種「地誌式的公共美學探索」,一方面是童年記憶的回訪與復甦,另一方面則是城市裡某種「邊際風景」的踏查。這些「公共雕塑」不但日漸斑駁,還總是帶著一些粗俗、古怪、荒誕又令人失笑的特質。林彥瑋透過攝影的機具語言,聚焦在動物們的表情,特別是眼神之上,以至於引發了某種專屬於台灣城市景觀的「詭態美學」(grotesque)。
如此的美學充分展現在本次展出的兩個近作系列《再見》與《就是喜歡你這樣》:前者畫的是翻新前的新竹動物園以及古奇峰育樂園櫥窗中歷史悠久的動物標本。而《就是喜歡你這樣》系列則包括了花蓮美崙山公園裡的一隻斷耳的袋鼠、埔里路邊停車場未營業的旋轉木馬,以及附近涼亭屋脊上佇立的一隻雀鳥,分別以寓言的方式道出城市的過往,以及可能即將面臨汰擇的命運。林彥瑋近來將踏查的範圍擴及街坊廟宇的裝飾品、商店前祈福的吉祥物,以及旅遊景點吸引遊客打卡的地標性物件等等,提供給觀眾一種城市空間的殊異特寫。
高冠羣
1993年生於台灣台北,2018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創作碩士班,現居住與工作於台灣新竹。展覽經歷涵括日本等地。
高冠羣致力於特寫城市中的盆栽,並利用比例調換的原則,將植物的意象與後工業城市的人造風景揉和在一起。巨大的多肉植物化身為小星球、草原、山脈或山崖,乘載著微型電線桿、交通標誌、施工號誌、圍籬、工廠、煙囪等等城市開發的記號,讓觀眾猶如置身小人國。人工與自然孰輕孰重的提問,在宏觀與微觀的視角辯證之下變的矛盾而有趣;而人與自然孰為主體的問題,則更因為藝術家安排的「上帝視角」,有如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掌心般的彰顯了「絕對主體」的存在。高冠羣充滿異想的「新樂園」中也充滿了隱喻,他對多肉植物的選擇並非偶然:這種足以克服極端乾燥氣候,並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衍生出一套生存之道的植物,卻在你我的城市中因為疏於照顧而枯萎,或是頻繁的澆水而潰爛。
高冠羣的另一個系列《Land撕cape》則關注城市中被鐵皮圍欄圈起來零碎綠地。這種作為台灣都會特殊景觀的「綠地」,當然也都隨時會因為被開發而消逝。他將這樣的景觀畫在纖維水泥板上,並敲破其邊緣以形成不規則的破裂痕跡,但同時也暴露了基底的物質性。如此一來,繪畫原本只是風景的再現,卻因為水泥板的原因,似乎具備了建築的性質,變成構築水泥城市的牆,使他的畫作猶疑於真實的風景和風景的再現之間。
蔡孟閶
1984年生於台灣高雄,2018年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現居住與工作於台灣嘉義。展覽經歷涵括日本、中國等地。
定居於嘉義,並曾於嘉義鐵道藝術村駐村的蔡孟閶,專注於即將消失的都會鐵道。醞釀了兩年,並於2021年正式進行的《都會沒有鐵路》系列,描繪因車站立體化工程而改變的台灣鐵路景致,以及鐵路沿線的生活樣態。乍看之下,他的畫作構圖相當嚴苛:永遠強調垂直線、水平線與四平八穩的正面性。永遠橫幅、永遠自訂畫作的尺寸,而且相當固定。而畫作中的窗、門、紙片、隔間、樓板痕跡,就像畫中畫一般,同語反覆著都會建設的框架。
不過,在如此嚴苛的風景背後,蔡孟閶想表達的其實是他的傷感。從高中即離開家鄉至嘉義求學的他,對火車的情感不可避免地與「家」的想像連結在一起。鐵道的消失不但是「地方感」的消失,也是「幸福感」的消失。於是他彷彿與時間賽跑一樣,紀錄下那些能讓他感到熟悉與安心的地方:嘉義火車站與附近日治時期即形成的聚落「小澎湖」、拆遷與東移的台南鐵路、嘉義鐵道藝術村、由當年鐵路沿線的木材工廠改建而成,但如今也已走入歷史的「全買大賣場」等等。不過,鐵道系列其實沒畫出多少鐵道,在風景與繪畫的轉換中,留下的只有時間的隱喻。藝術家透過攝影與繪畫的協作,成功的將時間凍結在空氣與光線的冷凝與一絲不苟中,營造了一種無時間(timeless)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