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止

日常中止
日常中止

2023.5.6 - 2023.9.3 | 毓繡美術館3樓

展覽簡介

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社會關係只在日常生活中才會產生出來,也惟有日常生活才存在社會活動和結構制度。日常生活即是社會的本質,而我們人類深陷其中。那麼,倘若社會活動永久停擺、社會關係嘎然而止,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世界的現實沒有恆常的面容,各種關係共存、糾纏於其中,我們總是無法真正理清,只能讓日常生活保持曖昧不明的狀態。如同自然環境與物質文明、活著與死亡、過去與現在,總是在失衡與維持平衡間來回擺盪。我們是否曾在某些狀態未明的當下,感到恍惚和精神游離?即使生活向未來推進,時間卻仍在某些時候逕自斷裂,使得我們的日常中止,無端冒出陌異感受。

 

本展邀集自日本、香港、菲律賓等共六位藝術家的作品。猪瀨直哉(Naoya Inose)畫作像是末日寂境,透過象徵敘說人與社會的連結和生存境況;元田久治(Hisaharu Motoda)傾頹的城市地景則暗示當今人類的殘破心靈;是末日侵襲文明,還是文明帶來末日?二元觀點總是不斷辯證,物質世界終將漸進逝去,細觀智海的舊香港系列,或許能令懷舊成為一種處理現代情緒的切入點。

 

小林敬生(Keisei Kobayashi)的作品關切文明的過度追求與遭到衝擊的生態,強調萬物生命的平等。格雷戈里•哈利利(Gregory Halili)在脆弱的貝殼面上刻畫台灣瀕臨絕跡的蝴蝶,與小瀬村真美(Mami Kosemura)的黑白靜物,皆意味著日常的無常,死亡距離活著其實並不算遠。當世界一如既往地混雜,當日常生活的種種慣習被迫中止,我們是否仍然能夠平穩地重整思緒、重啟步伐?

藝術家簡介


猪瀨直哉 Naoya Inose  
猪瀨直哉1988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2012年從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主修油畫。2017年赴倫敦UAL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深造,隨後定居於倫敦。

猪瀨曾參與2018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第21屆DOMANI明日展、2022年森美術館「六本木交叉點」(Roppongi Crossing)系列展覽。作品亦曾在多地展出,包括 毓繡美術館(草屯)、高松市美術館(高松)、寶龍美術館(上海)、Gallery Rosenfeld(倫敦)、Mall Galleries(倫敦)、Lily Agius Gallery(馬爾他)、798藝術區(北京)、Rubelle & Norman Schafler Gallery(紐約)、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英國)等,並被Fondazione Benetton(義大利)、Oketa Collection(日本)、Takahashi Collection(日本)等機構收藏。

藝術家的創作總在探悉自然世界和人類生活對自然的影響、自然被強行占據後的異樣面貌。他的畫作迷漫著詭秘的氣氛,杳無人跡之地卻象徵意味濃烈。究竟有什麼事情已經發生,抑或是正在隱隱發作?猪瀨的風景同時具備寫實和抽象兩種質性,作品一再探問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對自然又是否足以了解?而對所謂藝術傑作這樣不可被撼動的地位角色,他亦有所挑動:若將大作置於當今後現代社會的脈流之中,會是如何被改變並重新呈現於我們眼前?



元田久治 Hisaharu Motoda  
元田久治1973年生於日本熊本市,1999年畢業自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院,2001年完成東京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17年起在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繪畫。元田對平版技法的興趣與研究,始於他還在九州產業大學的時期,他著迷於平版呈現出來的題材客觀特性及線條的獨立性,認為這是繪畫所無法體現的。

個展經歷包括Art Front Gallery(東京)、Gallery KIDO Press版畫工房(東京)、九州産業大學美術館(福岡)、C・Square(名古屋)、Murata & friends畫廊(柏林)。聯展包含東京站畫廊(東京)、東京都美術館(東京)、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東京)、檀香山藝術博物館(檀香山)、Mead Art Museum(美國阿默斯特)、國立新美術館(東京)、RMIT Gallery(墨爾本)、上野之森美術館(東京)。

自2004年開始,元田的作品就虛構出像是真實存在的廢墟風景。創作靈感來自於「侵蝕風化/褪色變形/損壞」,他認為這意謂著事物被人工改變的過程,而這樣的風景對他而言更靠近某種自然的狀態。元田覺得這並非是消極悲觀的,反而是持續的轉變,得以展現出新的生機。近幾年,元田對世界的感受,像是不可預期的事情都被允許發生,而那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作品以何種方式被觀看。他的畫作令觀者乍看即意識到熟悉的建築地景,週遭環境皆逐漸失掉如常該有的模樣,反倒呈現一處處無人之地。


 


智海 Chihoi
 

智海1977年出生於舊香港,1999年畢業自香港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系,現居台北,參與台北「nos:books挪石社」之編務工作。智海自幼即喜愛畫畫,日後一路上從各方探索學習創作技法。他的創作起源是漫畫和插畫,大學時期從1996年開始就經常發表作品,見載於香港的報章雜誌,隨後亦出現在國際漫畫選集,近幾年才轉為投入油畫。

個展或雙人展經歷包括安全口畫廊(香港)、比利時獨立出版藝術節/De Studio(安特衛普)、就在藝術空間(台北)、舊香居藝空間(台北)、藝鵠藝術空間(香港)、Mangasick(台北)、CL3 Architects Ltd(香港)、琉森Fumetto國際漫畫節(瑞士)、波隆那BilBolBul漫畫節(義大利)和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智海的漫畫像是在處理自己如何面對外界,內容經常結合夢境和潛意識,亦映射出社會環境的集體情緒或狀態。早期的敘事畫風較為悲觀,2008年受邀連載於香港《太陽報》的《花花世界》卻充滿溫暖的顏色。漫畫作品包括《The Writer And Her Story》(1999)、《Piece of Mind》(2000)、半自傳體質的《默示錄》(2003)、與歐陽應霽合編的《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2006)、與香港創作者江康泉記共同改編文學並刊載於《明報》的《大騎劫──漫畫香港文學》(2006-2007)、與台灣詩人鴻鴻共創的《灰掐》(2007)、《Library》(2013)、《圖書館&我和我聖人》(2018)等作品。除了經常受邀參加歐洲漫畫展,智海的部份作品已譯有法語、義大利語、英語及芬蘭語。


 


小林敬生 Keisei Kobayashi  

小林敬生1944年生於日本島根縣松江市,1968年完成京都藝術設計專門學校的視覺設計課程,1975年開始自己創作木口木刻版畫,是日本極具代表性的版畫家,亦是木口木刻版畫領域的先驅。小林自1997年起擔任多摩美術大學教授,現任日本版畫協會理事長。

小林曾獲2015-2016年義大利Leonardo Sciascia版畫獎項。近年個展包括ARDEL Gallery(曼谷)、Palazzo La Marmora(義大利比耶拉)。也曾在多摩美術大學美術館(東京)、滋賀縣立近代美術館(大津)、瓜納華托州立博物館(墨西哥)等地展出。1979年至2022年間亦多次在東京Shirota畫廊舉辦個展。聯展經歷豐富,包含毓繡美術館(草屯)、亞洲藝術中心(北京)、阿爾伯塔大學美術館(加拿大)、Milal美術館(首爾)、石川縣立美術館(金澤)、名古屋市美術館(名古屋)、東京都美術館(東京)、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英國)等。

作品收藏單位包含大英博物館(英國)、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紐西蘭國立博物館(紐西蘭)、光州市立美術館(韓國)、關渡美術館(台灣)、毓繡美術館(台灣)、東京石橋藝術博物館(日本)、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謙倉別館(日本)、大阪府立現代美術中心(日本)等。

小林敬生早在60年代即開始版畫創作,然而某天在東京,他遇見了日和崎尊夫(Takao Hiwasaki)的木口木刻版畫作品,自此之後他的精神皆投注於木口木刻的世界。木口木刻版畫採用的是硬木,其橫切斷面的質地堅硬且細密均勻,製印出來的線條細密、明暗層次豐富,因此圖像逼真具體,構圖的空間感也更多變。小林擔憂著文明與自然的失衡,作品皆在顯現生存環境的不和諧、共生的不安和變異。他的畫面細節暗喻人類的慾望橫流,在批判現代化之餘,亦不忘展露對生命的禮讚和樂觀。


 


格雷戈里‧哈利利 Gregory Halili  

1975年生於菲律賓馬尼拉,畢業於美國費城的藝術大學,1988年移居美國,生活了約25年的時間,於2013年回到菲律賓定居。

格雷戈里有豐富的個展及聯展經歷,個展包括杜拜藝術博覽會(杜拜)、Silverlens(馬尼拉)、法蒂瑪大學(巴倫蘇埃拉)、PROJECT SPACE PILIPINAS(奎松市)、Nancy Hoffman Gallery(紐約)、West Gallery(馬尼拉)、Artists’ House Gallery(費城)、Ayalau阿亞拉博物館(馬尼拉)、John Michael Kohler Arts Center(威斯康辛)、菲律賓大學Vargas Museum(奎松市)、South Brunswick Public Library(紐澤西)、巴特勒美國藝術學院(俄亥俄州)。聯展包括毓繡美術館(草屯)、Silverlens(馬尼拉)、MO_Space(塔古)、Tokyo Gallery + BTAP(東京)、Nancy Hoffman Gallery(紐約)、菲律賓國家博物館(馬尼拉)、BenCab班卡伯博物館(圖巴)、Ora-Ora(香港)等地。

格雷戈里在菲律賓的成長環境有著充沛的植物、熱帶的野生動植物以及熱情的居民,他的童年記憶為他往後的創作或多或少注入了熱帶的氣息。格雷戈里特別喜愛微型尺寸的創作,除了紙張作為表現媒介,他亦選擇表面紋理不太尋常的材料,像是象牙、貝殼,並以水彩、不透明水彩和油彩來詮釋頗具細節的題材。他會在珍珠母表層雕刻和繪圖,創造出死亡的象徵,隨後亦出現人類骷髏和骨化珊瑚所集結而成的雕塑作品。格雷戈里時常關注回憶、生命、死亡、美好、凋零以及周而復始的現象,宗教、歷史及菲律賓的殖民背景也影響他創作極深。

格雷戈里曾被視為蝴蝶或熱帶風景畫家,從動植物、風景、城市、靜物,到宗教、歷史及死亡,不管題材形式如何演變,他的作品皆有一定的核心,即探究著生命的記憶和脆弱,也因此產自菲律賓的Capiz卡皮斯貝殼,一種特別輕薄飄渺的材質,亦成為了他日後回應世界的創作媒介,並意圖提供給觀者近乎脆弱的視覺感受。


 


小瀬村真美 Mami Kosemura  

小瀬村真美1975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2005年自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主修油畫和壁畫。曾至瑞士(2013)、紐約(2016)等地駐村,小瀨村1996年曾獲東京藝術大學久米慶一郎獎(Kume Keiichiro Award),2002年獲選森美術館「Young Video Artists Initiative」,2005年獲「野村藝術獎」(Nomura Art Prize),2015年獲第26屆日本五島文化獎項(Gotoh Cultural Award)。作品被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日本)、關渡美術館(台灣)、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日本)、亞洲協會美術館(美國)等機構收藏。

個展經歷包括MA2 Gallery(東京)、原美術館(東京)、DILLON + LEE(紐約)、Ai Kowada Gallery(東京)、Yuka Sasahara Gallery(東京)。聯展經驗豐富,包括毓繡美術館(草屯)、亞洲協會美術館(紐約)、Galerie Valérie Delaunay(巴黎)、Dazibao Gallery(蒙特婁)、蘇州金雞湖美術館(蘇州)、Stuttgart斯圖加特國際動畫電影節(斯圖加特)、WAH Center(紐約)、MMCA國立當代藝術館(首爾)、關渡美術館(台北)等。

小瀨村的創作以攝影和錄像裝置為主,她的影像看起來像是繪畫,實則在探究攝影、錄像和繪畫三者的關係,彼此可以如何交織影響並產生質變。藝術家認為攝影是將現實生活紀錄下來,不過現實的存在方式以及如何被感知,都是極其曖昧的,因此她呈現的內容場景有一定的虛構程度,透過人工的手法來重新揭露所謂的現實,一個奠基於現實卻又被陌生化的世界景觀,除了翻轉觀看上的認知習慣,亦提供另一種美感經驗。

小瀨村早期作品以逐格動畫方式來表現物體長時間的狀態,再造二維繪畫中的虛擬空間,並觀察影像內容的變形。她為人所知的創作方法,是從歐洲古典繪畫作品中取材,擷取其中的局部畫面運用在影像的佈局,將繪畫拆解、重構,研究繪畫的存在構造之餘,亦造就了屬於自己的理想化現實圖像。近年她側重繪畫影像場景的連續性、斷片式或卷軸類型的影像作品,抑或是透過超慢動作動態攝影來進行影像凝縮,由此探測時間的質地。

展品照片

  • 猪瀨直哉│聖母頌1│2019|121 x 206 cm|油彩、壓克力、鋁板|私人藏家

  • 猪瀨直哉│真實的虛像│2023|40 x 50 cm|油彩、壓克力、木板

  • 元田久治│預見–東京晴空塔│版次2/10|2017|67 x 38.5 cm|紙、墨、平版

  • 元田久治│跡象–東京車站│藝術家試版|2007|87.5 x 171.3 cm|紙、墨、平版

  • 智海│新世界中心 二│2016|35 x 55 cm|鉛筆素描

  • 智海│心情已過時│2021|33.2x 46 cm|油彩、麻布

  • 智海│鹵素13 – 石硤尾及獅子山│2022|24.5 x 33.5 cm|油彩、麻布

  • 小林敬生│復甦的時刻-群舞99・3A—│第十版次|1999|90 x 105 cm|木刻版畫│毓繡美術館典藏

  • 格雷戈里•哈利利│燃燒的瞬間│2020|6.5 x 6.5 cm|油彩、卡皮斯貝殼|私人藏家

  • 格雷戈里•哈利利│消逝XI│2023|6.4 x 8.6 cm|油彩、卡皮斯貝殼

  • 小瀬村真美│垂幔 Ⅰ│2013|59 x 84 cm|藝術微噴

  • 小瀬村真美│垂幔 Ⅳ│2013|92 x 222 cm|藝術微噴|關渡美術館典藏

  • 三樓展場

  • 三樓展場

  • 猪瀨直哉│聖母頌1│2019|121 x 206 cm|油彩、壓克力、鋁板|私人藏家
  • 猪瀨直哉│真實的虛像│2023|40 x 50 cm|油彩、壓克力、木板
  • 元田久治│預見–東京晴空塔│版次2/10|2017|67 x 38.5 cm|紙、墨、平版
  • 元田久治│跡象–東京車站│藝術家試版|2007|87.5 x 171.3 cm|紙、墨、平版
  • 智海│新世界中心 二│2016|35 x 55 cm|鉛筆素描
  • 智海│心情已過時│2021|33.2x 46 cm|油彩、麻布
  • 智海│鹵素13 – 石硤尾及獅子山│2022|24.5 x 33.5 cm|油彩、麻布
  • 小林敬生│復甦的時刻-群舞99・3A—│第十版次|1999|90 x 105 cm|木刻版畫│毓繡美術館典藏
  • 格雷戈里•哈利利│燃燒的瞬間│2020|6.5 x 6.5 cm|油彩、卡皮斯貝殼|私人藏家
  • 格雷戈里•哈利利│消逝XI│2023|6.4 x 8.6 cm|油彩、卡皮斯貝殼
  • 小瀬村真美│垂幔 Ⅰ│2013|59 x 84 cm|藝術微噴
  • 小瀬村真美│垂幔 Ⅳ│2013|92 x 222 cm|藝術微噴|關渡美術館典藏
  • 三樓展場
  • 三樓展場

影片欣賞

相關活動

相關報導

2023年05月17日

2023年05月17日

500輯│毓繡美術館《克萊因.赫茲 α 溫室地境》、《日常中止》雙展:台日港菲藝術家之作,辯證時間與生命終始

2023年05月17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