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首展】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

【開館首展】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
【開館首展】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

2016.1.10 - 2016.5.1 | 毓繡美術館展覽館1-3樓

展覽簡介

毓繡美術館以當代寫實藝術為收藏、展示與研究的主軸。正式開幕的第一檔展覽邀請到來自東亞十七位藝術家,透過《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這個主題,以寫實藝術作為視覺藝術中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來出發,帶領觀眾從作品中探索藝術家經驗感受之累積聚合,並體驗作品如何直接地將可見之物與現實、概念、記憶等元素與觀眾連結,且藉由感官經驗拉近個人與藝術品之間關係。

 

美術館三層樓的觀看順序,規劃出由「人」、進入到「人與物」、最終是「人與自然」的次序,邀請觀眾透過作品、由自身步入與環境所產生的關係探討。無論透過模擬或想像,寫實藝術作品所呈現出以假亂真的圖像及物件,是藝術家結合了個人的經驗情感、對社會的關懷、文化的認識與政治的反省等元素作為視覺幻象的延伸。透過藝術家的創作,這個展覽希望觀眾能從這些如真的情境中,發現自己的存在,加以檢視,並重新理解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藝術家簡介

 



李足新

1994年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州芳邦大學藝術研究所,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毓繡美術館館長。過去擔任臺中大墩美展、全國美展、高雄獎、新竹美展、臺南南瀛美展等評審,作品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奇美博物館及臺灣藝術大學等藝文機構典藏。

本次展出老農系列「獨處(I)」、「獨處(II)」兩件作品。一路走來李足新目睹了臺灣由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的過程,雖然整體社會由貧困逐漸地富足,但也眼睜睜地看著上一輩的農夫們一個接著一個的凋零。因此,他轉化悲傷與愛莫能助的感受,在作品中將老農們的上半身漸逝於幽暗裡,掩蓋住身影的,是他們最熟悉之農作物,同時刻意焦點化手部與象徵身分認同的衣褲,揉合了土地與老農的關係,成為一種密不可分的情感鏈結。

 

 



朴勝模

1998年畢業於韓國東亞大學雕塑系,在倫敦、紐約、中國、韓國及臺灣等地舉辦多次個展,現居紐約。朴勝模擅長以金屬作為創作的媒材,藉由交疊、穿插、疏密的線條,創造出似真似假的作品。朴勝模的創作源自於旅居印度的生活經驗,他從觀察修行人們的生活修為及冥想,參悟出個人的創作方向。因此作品中常出現不斷錯綜纏繞的金屬線,象徵一種近乎修行的狀態與勞力付出。

本次展出「MAYA846」,是藝術家將人物攝影幻化為一種以鋼絲網及光影共築而成的立體雕塑。乍看之下像是平面素描,近距離細看可觀察出藝術家對於光影、材質的準確拿捏,同時也保留了金屬材料本身真實且樸質的美感。

 

 



張漢明

1970年畢業於香港嶺海藝專,長年旅居法國。張漢明筆下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東方氛圍,善於營造出超現實的意境。細膩的寫實技巧更將人物身上的穿搭、毛髮及皮膚的紋理、光澤,描繪得絲絲入扣。其作品主要多以象徵或隱喻的手法,闡述人生的經歷,以及對生活的諸多提問與感受。

「張老媽演」與「孟婆嘗湯」兩件一組的作品是轉借中國傳說「孟婆湯」的故事,描繪藝術家面對患有失憶症母親的感嘆,而「孟婆嘗湯」似乎隱喻著讓母親忘卻生病的苦痛與一切憂傷。「虹臉」為綁著紅色頭巾的藝術家本人,全身赤裸地坐在格子狀的地板上,雙眼望向地面上如同自己的金色面具,一道彩虹串聯起物我之間的相互觀照。「痕」以金黃色絲帶束縛著雙眼,雙手後背、席地而坐於東方氛圍的宮殿前,呈現一種超現實的時空錯置,彷彿述說著張漢明旅居法國的生活經歷,而那斑白的髮絲映照出漫長的歲月無情地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

 

 




羅展鵬

200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曾在德國柏林、美國洛杉磯駐村創作。「霧行者」系列作品的畫面調性及銀色背景的氛圍是延續「白面者」系列而來,欲藉由創作為當下的臺灣現況與臺灣人的心境加上時代性的註解。

「霧行者─用餐」是「霧行者」系列展覽「新娘的一天」中的用餐場景。羅展鵬在「霧行者」系列中,打造了一段關於臺灣的史詩敘事,像是電影三部曲般,每一幅作品都有相互關聯性、連貫承接,同時又各自獨立。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創作者對臺灣當下的社會反思,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政治、文化及未來的感受。此心情透過藝術家的畫筆,轉化為霧中漫遊的一艘小船,看不清過去與未來,漂浮於某種不安定的狀態下。

 

 



李錠雄

為韓國美術協會會員,分別在1985年、1992年、1993年獲得大韓民國美術大展特選,除了已經舉辦逾20幾次的個展外,並在1996年到2005年間參加法國Start展、西班牙ARCO展、日本NICAF等展覽,且連續五年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活耀於各國藝術界。

李錠雄的「毛筆」系列作品,是「行為藝術-抽象美學-寫實主義」等藝術表現的集合。作品中不但融合理性的西方透視立體繪畫技法,及感性的東方繪畫寫意風格,同時以簡約的畫面構成,傳達強烈的禪意氣韻。李錠雄於韓國紙上描繪出非常寫實的毛筆,同時對應著揮灑毛筆而留下的筆跡。其作品受到海內外藝界的肯定,無外乎是因為作品中所蘊涵的強烈對話性,遠觀可見撼動人心的潑墨氣勢,近看可知藝術家描繪功力與追求畫面平衡的完美安排,準確地掌握力與美的藝術表現。

 

 



廖建忠

1996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退伍後與其他五位藝術家共同組成「國家氧」當代藝術團體。近年廖建忠以「表面工程法」這般的技術工法名稱做為創作主題,試圖透過實體物件表面的擬仿,諷刺虛有由其表的藝術真實性。

本次展出的作品「堆高機」,看似一組正在進行佈展工程的作業機械,藝術家依照實際比例仿造出一台外觀齊備,但卻毫無實際功能的大型機具,狀似正在「處理」一個似是而非的石雕作品。這一切都是廖建忠蓄意創造出的假真實;透過這件作品不斷地向觀眾提出一個大哉問:「在美術館看到栩栩如生的真實事物(藝術品),似乎不見得是當下所感知到的,那麼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于軒

2002年畢業於復興商工美工科,曾獲得日本高校國際藝術美術展入賞。于軒的作品中常見愛情、缺憾與淒美的意象元素,他認為淒美是淒涼和美麗的結合,「美」是因為愛情所存在,如果把愛情抽離那剩下的只有淒然與傷悲,美就不存在了;而殘缺、破損與死亡,亦能透過個人的美感哲學,用藝術創作的形式重新進行詮釋並有意義地敘述且表達出殘缺的美感,而非消逝的本意。

本次展出于軒的「鐵幕」及「溫室風景」兩組作品,他於平面寫實繪畫中延伸出立體的意像型式,看似日常的鐵件物質其實是由藝術家拼貼繪製而成。藝術家刻意製造出嬌弱與剛強之間的衝突感,透過看似研究室中的培養器皿,封印住凋零中的蝴蝶羽翼及殘缺的鐵製零件,剛強與柔美在其中互相呼應。這般不存在的世界裡,反映出于軒的淒美美學觀,慾帶給觀者凝結中的奇想。

 

 



楊北辰

1999年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999年至2003年留學並旅居西班牙,期間於2001年獲得西班牙艾里薩國際雕塑大獎優選,且於2014年取得西班牙瓦倫西亞科技大學當代雕塑藝術研究所博士。

楊北辰的雕塑作品並非僅在於對形象和肌理的直接複製,而是將某種意義由一種物質(物件)傳遞到另一種物質(木材)之間的過程;本次展出的六件作品「皮衣3號」、「皮衣4號」、「皮衣5號」、「包4號」、「鞋10號」、「鞋11號」,都是由一塊木頭當中完整地擷取而出,藝術家再透過油彩繪製,企圖「寫實描繪」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件,透過物件來訴說人物的故事,希望讓觀者自行探索某種關於記憶與時間的人文意涵。

 

 



沈昭良

1968年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歷任報社攝影記者、副召集人、中央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及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攝影專家面對面計畫召集人。目前除從事專題影像創作、評述與研究,同時兼任政治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STAGE」(舞台車)系列作品為2006年至2014年間,於全台各地所拍攝編輯而成。除了冀望其中獨特的產業類型與豐厚的文化信息,馳騁的發想與絢麗圖騰,堪為誘發大眾對於台灣這項特有產業與娛樂文化,含括時間、空間,橫向、縱向,平面及立體架構的理解與想像,同時藉由「STAGE」(舞台車)系列作品中,以傳統直接形式,複合當代語彙,聚焦於台灣當下社會文化景況,所進行的視覺描寫,進一步提供觀者,作為審視台灣當代攝影發展進程中,可能衍生的另一種轉折與關注。

 

 



李瀚卿

2014年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碩士班。李瀚卿成長於動漫蓬勃發展的90年代,當時漫畫中的連環圖畫,不僅展現出各個漫畫家流暢的筆下功夫,誇張的肢體與劇情,再再成為他仰慕及創作的養分。他不但開始揣摩裡頭的人物角色,後續還跟著自創故事,漸漸地成為他最重要的創作元素。

本次展出的三張「收‧藏之間」系列,畫面中布滿了藝術家多年累積蒐藏的鋼彈扭蛋玩具及從小保存至今的樂高玩具,某日他起了心念,想要藉由繪畫再現,留住玩具們帶給他的喜悅。因此,以隨意擺放的方式,遍布整個畫面,遠看的時候,視覺上是繽紛的色塊,充滿色彩,近看時卻可以細數裡面的各個角色。藝術家於創作過程中,透過對喜愛之物的描繪,方能抽離現實生活中的不順心、逃離壓力,獨自沉溺於這私密的時空中,幻化為藏物中的角色並遨遊其中。

 

 



須田悦弘

1992年畢業於日本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ty),曾在原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學院、國立國際美術館、檀香山現代美術館、千葉市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出生於日本富士山腳山梨縣的他,從小生長在好山好水的田園景致中,大學離開家鄉前往東京念書後,紛擾的都市、快速的步伐,讓他想念起兒時的故鄉田野風光與幽靜的生活情調,路邊或角落裡的小花小草時常成為他觀察的對象,等比例的植物刻劃,每一絲毫的細節,都反映出須田對微物的細膩觀察與關愛之情。

本展覽為了呼應清水模建築,須田特地來了一趟本館,觀察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如何安置他的三件木雕作品「朝顏」「雜草」與「葉」,他擅長將作品巧妙安置於建築物中被遺棄或是一道不經意的裂縫中,透過孤挺一方的小植物,所產生地強大生命力,表現出植物雖小但內蘊著強大生存的意志,藉由渺小與空間的對映,交相激盪出虛與實的對話。

 

 




小林敬生

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際設計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專攻。現任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學系版畫専攻教授。

小林敬生近年來主張「簡單就是最好」,他將此觀點表現在木刻版畫中,同時也是他觀察當今社會狀態的看法。他覺得現代的社會狀態很複雜,而且判斷任何事情的標準更多元了,每個人都處在混沌不明裡,很容易輕蔑了耗時費工,腳踏實地的寫實創作手法。現代人活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時常忘記了「人類只不過是生物體系中的一小部分」,依舊無知地活在「君臨天下」的錯覺裡。過去的人們擁抱大自然、汗流浹背地耕耘大地,與花鳥樹木及動物們共生共息,這種簡單的生活方式,才是不能被遺忘的呀!所以透過他的版畫作品,希望帶給觀者沉靜心靈與萬物共生的反思與賞析。

 

 



深堀隆介

1995年畢業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媒體設計學系。數年前因心愛的金魚逝去,引發深堀隆介開始透過立體繪畫法,寫實記錄金魚游動及存在的痕跡。深堀作品獨到之處在於,其作品是將透明樹脂淋至容器中,表面乾燥之後從容器的底部分層往上彩繪,藉由反覆堆疊的過程打造出栩栩如生的魚群悠游貌。

本次展出「四個桶」系列,包括首次嘗試寫意揮毫的紅色金魚群「禾金」、背上帶有月亮色澤般藍色條紋的「月光」、白色身軀帶有紅色冠頂,像是雪中紅花的「雪丹」,以及首次挑戰描繪水草與魚兒互動貌的「草影」。「月光」及「雪丹」中的金魚造形都是藝術家創造而生,並非市面上可見的金魚品種,同時他也不斷地在創作中挑戰及克服各種畫面構成和俯視點作畫的技巧。

 

 



顧何忠

199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2003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作研究所畢業。1997年獲第4屆巴黎大獎選拔優選;2010年獲中國文藝藝術創作獎章(油畫類)獎。顧何忠的作品,常見對生活靜物細膩的描繪,透過直接對物寫實的創作過程,彷彿透過畫作傳遞作者所欲訴說的人生體悟與哲理。

本次展出作品之一「蘊藏」,是一個玻璃器皿裝滿了色澤飽滿的蛋黃果。顧何忠認為水果或食物都有生命的週期,觀察它生老病死的狀態,就像自身經歷了一趟生命之旅。因此,作品想要傳遞生命中最寶貴的智慧,不外乎是經過了歲月的焠鍊,才顯得更加豐厚。「無垠之音」作品表達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他認為主與客之間的橋梁,在天人合一或萬物皆有情的觀念引導、薰陶中,自然必有所成就。因此靜物畫中所描繪的物件本身(包括作品本身)是物質,也是精神的載體,二者合為一。

 

 



金昌謙

1994年畢業於義大利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Carrara,獲得雕塑碩士學位,1995年前往德國杜塞朵夫藝術學院進修,豐富的展覽經驗遍及美國、德國、中國、日本及韓國。金昌謙的作品中常見把客觀存在的實體空間,巧妙地融入虛幻的數位影像,幻化觀者的視聽經驗。他不斷地追求和探索事物本體與數位影像之間的關係問題,並在其中投注對時代性創作媒材與藝術的體悟。

「水影-四季」是金昌謙透過錄像設備記錄居家附近山坡上的水窪映像,觀眾可以在大石缽中看見四季漸遞的樹木、天空和過客倒影映像,不時的還會呈現水波蕩漾貌。藝術家透過實物投影的手法,將影像與現成物結合,打造了一座仿真的幻像石缽,揉合出寫實視界中的超現實貌,再現了虛幻的奇異時空。

 

 



徐睿甫

2009年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徐睿甫擅長使用最單純的鉛筆、炭精筆完成他的創作。本此展出的四件作品「共生-2」「共生-3」「群山前的我-2」「山景-2」皆繪製出繁複的植物與動物間的共融景象。藝術家一直關注著仿擬自然界中的腐敗物,高密度滋長的樣貌,觀察大自然物種間互動的奧妙和無聲息的溝通是他創作的起源。

徐睿甫常處於山林之間,彷彿聆聽見叢野間的絮絮叨叨之音,且深刻體悟著與動植物眾生同在的奇妙感受;他作畫的同時也把人類的那股動物本能之魂,嵌入其間的世界裡,將「我」變得像孢子、黴菌般肆無忌憚的地滋長,任意地與蟲林鳥獸共存於一體,這些總和不僅是觀察後的紀錄,同時更是潛藏意識的彰顯。

 

 



黃銘昌

1984年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獲高等油畫文憑。2000年受邀參加上海、北京「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2013年參加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

藝評人高千惠曾提到,「黃銘昌秉持著對於傳統古典之美的崇仰與現代生活靜觀的沉思,前瞻後顧中完成了這二十年來的時代遠眺,於90年代成為臺灣唯一接續鄉土寫實詩情而又賦以大格局式觀照的本土畫家。黃銘昌的作品從有時間、地域性的鄉土寫實邁向無時間隔閡的土地延伸……,他的鄉土寫實不再是攝影鏡頭獵取下的切面空間,而是透過細緻描繪與嚴謹結構組合出的鄉土意象,一吋吋貂毛筆所犁過的畫布,似乎意欲攫取住每一吋畫面所能擁有的寂靜,似幻似真地抗拒了外來世界的侵擾。」 藝評人王嘉驥讚譽黃銘昌,「放進臺灣藝術史的脈絡來看,『水稻田』和『海看』兩大系列確實填補了臺灣風景繪畫部分的不足。……黃銘昌建立了自己在臺灣風景史上的一家之言。」 文豪白先勇也曾讚嘆,「……臺灣鄉土文化的成就,『花蓮之子』黃銘昌的田園畫,應該列為代表之一。」

 

展品照片

  • 左 朴勝模│MAYA846 不鏽鋼絲 320(高) x 320 (寬)公分 2011年,右 李足新│獨居(I.II) 油彩、畫布 200(高)x 150(寬)公分 2008年

  • (右)張漢明作品

  • 羅展鵬│霧行者-用餐 油彩、畫布 218 (高) x291(寬)公分 2014年

  • 須田悦弘│朝顔 木刻、顏料 依場地而定 2015年

  • (左)李錠雄│毛筆 油彩、高麗紙 140 x202 、200 x80 公分公分 2008年

  • (左)沈昭良「STAGE」(舞台車)系列作品、(右)廖建忠作品「堆高機」 木頭、不銹鋼、塑膠 240x110x360公分 2013年

  • 右 于軒│NO. 3鐵幕 油彩描繪、木板、金屬、壓克力顏料 130x 52x15公分 2008年

  • 楊北辰作品│皆由一塊木頭當中完整地擷取而出,藝術家再透過油彩繪製。

  • 前 金昌謙│水影-四季 錄像裝置 21(高)x93(寬)x130 (長)公分 2006-2007年

  • (前)深堀龍介 (後) 顧何忠

  • 須田悦弘│葉 木刻、顏料 依場地而定 2015年

  • 左 朴勝模│MAYA846 不鏽鋼絲 320(高) x 320 (寬)公分 2011年,右 李足新│獨居(I.II) 油彩、畫布 200(高)x 150(寬)公分 2008年
  • (右)張漢明作品
  • 羅展鵬│霧行者-用餐 油彩、畫布 218 (高) x291(寬)公分 2014年
  • 須田悦弘│朝顔 木刻、顏料 依場地而定 2015年
  • (左)李錠雄│毛筆 油彩、高麗紙 140 x202 、200 x80 公分公分 2008年
  • (左)沈昭良「STAGE」(舞台車)系列作品、(右)廖建忠作品「堆高機」 木頭、不銹鋼、塑膠 240x110x360公分 2013年
  • 右 于軒│NO. 3鐵幕 油彩描繪、木板、金屬、壓克力顏料 130x 52x15公分 2008年
  • 楊北辰作品│皆由一塊木頭當中完整地擷取而出,藝術家再透過油彩繪製。
  • 前 金昌謙│水影-四季 錄像裝置 21(高)x93(寬)x130 (長)公分 2006-2007年
  • (前)深堀龍介 (後) 顧何忠
  • 須田悦弘│葉 木刻、顏料 依場地而定 2015年

影片欣賞

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