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講堂】風景觀的建構(線上講座)

 

時間

2022/05/14(六)14:30-16:30
 

地點

毓繡美術館官方粉絲頁
 

費用

免費參加
 

適合對象

對當期展覽想進一步認識

 

簡介內容

 

早在十七世紀風景繪畫開始以前,風景就以「背景」的角色零星出現在畫作中,來自不同地域和風土民情的畫家,其筆下的景觀也各顯其趣,而風景作為一個類別或概念,起始的早,也不免隨著時代人文蔚為流行,像是盛行於十八世紀英國的壯遊、庭園造景,或是風景畫作的購入,並從此揭示屬於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美學。

如畫的風景,不再是為了單純的賞析,更可從多元的專業領域置入嶄新的觀點並開啟另一番討論,如經濟史、人類文化活動、城市開發等等。如果說大自然的景觀是渾然天成,那麼藝術史中的風景絕對不僅如此,而是面目多變,且絕對足以動搖觀者的思維,進而影響生活。那麼,風景的觀點究竟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本場講座邀請到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的宋曉明老師,他同時亦是藝術家,在國內外皆相當知名,展覽經歷包括韓國、香港、瑞士、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若從創作者的觀點出發,將如何看待自然或人造景觀?宋曉明老師自己的創作,關注寫實和非寫實、現實與真相,他研究的風景,似乎總在這些概念之間辯證,而紙膠經常是他的標誌性媒材,成為他往返思考及詮釋風景的中介物。活動將從宋曉明老師的創作分享開始,他與這次「人造風景」四位藝術家的迥異風格,以及與策展人陳貺怡的對談,期待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調整為線上講座,請於活動時間點選 毓繡美術館官方粉絲頁 觀看直播

 

 

講座流程

 

14:30-14:35 策展人介紹講者
14:35-15:35 講者分享:宋曉明
15:35-16:30 對談:宋曉明 x 陳貺怡

 

講者介紹

 

 



講者/宋曉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藝術家

1967年生於花蓮,為英國國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蘭卡斯特當代藝術學院(LICA)視覺藝術博士,現為藝術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2006年作品「Too Much」入圍英國利物浦國家沃克美術館 John Moores 24;2013年曾獲英國 Aesthetica Art Prize 2014評選為百位當代藝術家之一。

近年個展包括「浮光掠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2022)、「潮間帶」(采泥藝術,2020)、「Chapter」(大趨勢畫廊,2017)、「獨白」(恆畫廊,2014)、「海洋」(The Solo Project,瑞士巴塞爾,2013)、「浮生若夢」(Peter Scott Gallery,英國蘭卡斯特,2008)、「與影共生」(Compton-Goethals Gallery,美國紐約,2002)。聯展遍及台灣、韓國、英國、德國、加拿大、香港等地,近年有「低限 冷抽 九人展」(采泥藝術/耘非凡美術館,2018)、「水果 花朵 物與其他」(双方藝廊,2018)等展。


 

 



主持/陳貺怡

當期展覽<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策展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巴黎第十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學士、碩士、當代藝術史博士,現為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藝評家,並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暨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現亦為法國跨領域研究群組Intru成員。

過去經驗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法國布爾日藝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 de Bourges)交換教授、法國圖爾大學(Université François‐Rabelais de Tours)藝術史學系訪問學者,並曾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米勒、梵谷、畢卡索、米羅、莫內,台北市立美術館高更、莫內,故宮博物院普希金美術館收藏展等國際大展策展/學術顧問。曾策劃「農情楓丹白露-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巴爾札克-他方的觀點」、「時空迴路:臺灣-東南亞當代藝術交流展」、「邱亞才回顧展」、「歷史當代」等展。

評審經歷包括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文化中心等各大館所,以及臺灣畫廊協會審議委員,廣達文教基金會顧問,法國版畫三年展推薦委員,此外亦有國家文藝獎、高雄獎、台新獎、中山青年藝術獎、聯邦新人獎、鴻梅新人獎等國內外各大獎項評審委員。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相關出版與論述散見於各專書、期刊雜誌與展覽專輯。

Top